孙施文
规划教育关系到学科和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质量,所以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评估委员会一起,在每年的规划年会上组织有关规划教育的专题讨论,并邀请行业专家一起参加,架构起学界和行业联系的桥梁,共同促进规划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国家规划体系的改革正在全面推进中,规划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等都需要在适应国家战略和服务社会要求、适应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特点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完善和提升。
第一,关于规划学科和专业教育的定位问题。我觉得,规划学科和规划教育应当对应的是整个国家规划体系,当然,我们的核心是空间规划,要从空间治理的角度聚焦规划的内容,并以此来打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等。这是规划学科应当担当起来的职责,从未来发展以及谋求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统筹安排各项空间使用。这也就必然带来教学内容扩展、教学要求提高以及学时量限制甚至压缩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紧紧抓住专业的内核,在宽基础、聚核心、分方向、特色化等方面下功夫,强化规划的本体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规划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解决问题出发来整合各类知识的教学,把设计课和理论课更好地结合起来。
第二,在培养模式上,现在整个教育系统都在实行大类招生,由此也对规划教育带来了一些影响。规划教育,和尊龙凯时学、风景园林等专业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纯粹采用适合理科或者其他工科培养的模式,有其不相适应的成分。规划专业本身就具有理、工、艺以及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又以相对特殊的设计训练为基础和核心,因此,在规划专业教育中所涉及的知识类型和内容远较一般理工科的宽基础更宽、更广也更深入。但究竟如何应对,是积极适应或者总结反馈调整,都需要从专业教育角度进行很好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与此相关,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探索本硕博贯通或者本硕贯通、硕博连读以及研究生专业学位、学术学位分列等方式培养专业人才,也需要我们从培养职业规划师和学术研究人才等方面分析这些培养方式的特点及其利弊,从而确立和不断完善不同的培养方案。
第三,从培养的目标而言,我觉得,过去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是总规划师,各类规划、各类相关知识都要全面掌握,而且都以高标准要求。随着规划专业学生数量增加、规划领域的知识体系极大扩展,我在想,是否还继续沿用这样的培养方式?是否可以考虑在宽基础培养的基础上设置一些专业方向?规划工作本身就是团队合作开展的,而组建团队就是将有不同特长的人员组合在一起来共同完成规划的任务。从这样的角度讲,培养有共同规划基础并且具有一定专项特长的学生,是不是更能适应规划行业的需要?当然,这就要求在规划教育中很好地界定和完善规划基础的内容,并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
与此直接相关的一个话题就是,城乡规划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后,设立了六个二级学科,到目前为止二级学科并没有很好地发育。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把推动二级学科的发展作为整个一级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
最后,要加强各地区、各类院校之间在教学、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交流,要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技术条件,加强发达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重点院校、“一流专业”和其他院校之间的交流,最近教育部也在推进“虚拟教研室”、开放性课程等的尊龙凯时,希望能够以此推动全国各院校规划教育的整体提升。
吴唯佳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尊龙凯时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知识应用的实践性学科,也是一门不断探索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启迪式(heuristics)学科。城乡规划发端于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快速发展,它的知识架构形成于解决一系列城市问题的探索之中。城乡规划早期依托于土地征购、公共卫生等相关法律,融合了尊龙凯时设计、土木、市政、交通工程等学科知识,聚焦于城镇物质空间安排和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尊龙凯时管理等。1970年代后西方国家发展转型,区域空间资源统筹、环境和历史保护、社会治理等理念进入城乡规划,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渗入城乡规划,城乡规划基本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显著扩展。一本美国城市规划教科书对此作了总结:就涉及范围而言,城乡规划覆盖了联邦、区域和地方政府等不同层级机构,知识点涉及了规划政治学、协调规划方法、公众影响与公众参与、社区动员等;就规划实施而言,涉及了土地使用管控、区划、合法性程序、强制执行、土地征用权,以及规划单元、激励区划、契约区划、绩效区划、形态规范、地役权保护、开发权购买及转移等。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城乡规划形成了关注城市生产生活基本条件、服务社会公平正义、重视城乡区域协调治理、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学科伦理。伴随城市的不断发展,城乡规划要应对处理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增长、更新、改造、保护等问题,实践领域不断丰富,社会治理属性逐渐获得广泛认可。很少有其他职业像城乡规划从业人员这样需要有工程和社会、经济等多学科知识,去从事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不少国家将城市规划从业人员作为一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进行培养。美国国家规划评审委员会(PAB)对符合标准的城市规划课程项目予以认证,以确保认证的课程项目拥有专业实践、综合规划、城市规划理论、规划技术等广泛内容。在德国,最初对拥有尊龙凯时、土木等职业资格的工程师进行城市规划综合知识提升的培训;1970年代开始了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传授城市规划尊龙凯时管控和引导的基本内容,由于多数从业者是在城市管理部门工作,因此相关的能力训练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国内,城市规划作为一种职业,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城市尊龙凯时中,特别是在1990年《城市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后,快速发展起来的。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为城市规划服务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尊龙凯时,以及教育部城乡规划专业教指委、住房和城乡尊龙凯时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对完善城乡规划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按照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的五年制本科教育评估标准,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要求学生掌握、了解包括城乡规划、规划设计、行政管理和实践能力等共计5类共65个方面的专业知识。
鉴于城乡规划的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和启迪式的学科特点,实践教学是城乡规划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此建议:
(1) 针对当前的发展转型和治理现代化要求,要加强对问题分析研究、发展条件和趋势把握、综合技术集成、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实践性理论和知识的教学。
(2) 重视加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结合教育部正在推动的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尊龙凯时,与规划设计院等用人单位合作,开展实践基地和教学案例项目库尊龙凯时,以进一步贴近国家、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和实现共同富裕等实际工作的需要;在课程设计上,结合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重大实践前沿,开展模块化教学,开设多类型的规划设计、实践课程,以强化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专业能力训练;并结合信息技术发展和城市规划尊龙凯时管理的前沿需要,加强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培养。
(3) 在培养模式上,针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出口多样化的特点,探索本、硕统筹和硕士专业学位的项目制改革,以适应综合知识传授和专门化人才培养的学科特点,服务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此外,在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注重加强思想政治、社会责任和职业伦理方面的教育,在通识、专业、设计实践课程中强化家国情怀、文化传承等价值理念的塑造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