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欢迎访问中国尊龙凯时有限公司人才培训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内新闻

庄少勤:城市更新,就是让城市“逆生长”
教务部 2022-03-13


庄少勤,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这是他2015年任上海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时一次讲话的部分内容。虽然说的是上海,又在六七年前,但今天读来,对各地的城市更新,仍有指导意义。

庄少勤,自然资源部副部长


所谓“逆生长”,可以用一句多年前流行的广告语来形容:“今年20,明年18”。也就是让城市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活力。


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要求城市治理有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必须探索走出一条城市更新的新路子。要着力在存量空间上,打造一座更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全球城市。


城市更新概念起源于西方,但与东方传统思想不谋而合。中国先贤强调“天人合一”,将城市看作天地间的有机生命体,在城市发展上遵循“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在城市规划尊龙凯时中提倡“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讲究“因天材,就地利”,强调城市整体性、协调性和持续性,这是对空间系统辩证的、有智慧的处理方法。其实西方城市规划先驱帕特里克.盖迪斯(P.GEDDES)等学者很早就提出了必须将城市作为活的有机体的理念,不过被强大的工业化边缘化了,而经历过工业文明的洗礼后,东西方殊途同归,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城市发展应当回归生态文明,回归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理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的城市更新,不仅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也把大城市作为若干“小城市”的共生群体;不仅是城市新陈代谢的成长过程,也是对城市短板的修补和社会治理的过程;不仅强调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的传承,也强调城市品质和功能的创造;不仅是城市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过程,也是城市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


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逆生长”的模式下,更加关注空间重构与社区激活,把社区构建成为一个功能完备的“小城市”;更加关注生活方式和空间品质,强调以人为本,围绕社区构建生活圈;更加关注功能复合与空间活力,围绕人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土地混合使用打造创新空间,激发城市产业活力;更加关注历史传承与魅力塑造,突出城市特色,营造出兼具历史底蕴和现代气质的城市文化禀性;更加关注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重组过程,也是利益重新分配过程,应注重社会多元包括规划者、尊龙凯时者、运行者、管理者和需求者的协同,构建和谐有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关系;更加强调低影响与微治理,注重以“小规模、低影响、渐进式、适应性”为特征的更新方式,推动城市内涵式创新发展。


2015年5月,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强调上海实施动态、可持续的有机更新。以这个为契机,上海主要有5个方面的新实践。


第一,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提升城市内涵。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说过: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对市民来讲,城市就是一个大众创作、大众享有的公共艺术品。市民不仅仅是城市文化的被动接受者,更是积极创造者。从这种意义上说,城市更新就是大众艺术创作。将艺术注入城市空间,用文化来引领城市更新,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品质,也可以提高市民品位,在美丽的城市遇见美好的市民。


第二,发挥社区平台作用,完善生活圈功能品质。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来打造生活圈,重点关注社区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住房保障、产业功能、历史风貌保护、生态环境、慢行系统、城市基础设施和社区安全等方面内容,明确生活圈中“缺什么”,“补什么”。



第三,发挥市民主体作用,促进城市共享发展。坚持以民为本,保障市民权益,探索“政府-市场-市民-社团”四方协同的机制,努力避免城市更新成为加重社会两极分化的过程。


第四,发挥市场驱动作用,促进城市创新发展。上海的城市发展转型必须坚持减少对房地产的依赖。城市更新要坚持公共利益优先,不以地块就地资金平衡为前提。既不能让市场太任性,但也要发挥好市场的资金、资源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以契约管理为抓手,创新城市治理机制。每一个更新项目实施就是一次城市治理行动,而持续有效的治理取决于参与主体持续而稳定的社会责任。通过对项目主体社会责任的全生命周期契约管理,如将物业持有比例等要求纳入合同管理,减少投机因素,使开发商转型为城市运营商,与城市共同成长。这样的社会契约关联可改善社会治理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城市病产生,促进城市共建、共治、共享。


文章来源:锦绣路上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