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欢迎访问中国尊龙凯时有限公司人才培训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内新闻

    我国名城制度40年,实践守护、续写传承——回顾《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教务部 2022-02-08

    导读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标志着我国名城保护制度的正式确立。1986年,平遥被公布成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7~1989年,山西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后更名为“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首次编制完成了《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此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1994)》尚未出台,因此,此次“保护规划”的编制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要早期技术探索,为之后各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此次“保护规划”提出了 “全面保护,突出重点;保护与整治相结合;古城保护与新区尊龙凯时相结合;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保护指导思想,系统研究了平遥古城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制定了人居环境改造方案,为古城保护发展和申报世界遗产提供了技术和制度保障,支撑了《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立法工作,其核心内容被纳入条例中。《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管理条例》也是国内名城最早的立法之一。



    《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997年,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被评价为“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梁生仁摄


    项目负责人李锦生带领项目团队,通过为期半年的时间,对这座古城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座院子、每一处住宅、每一方地块,进行了极为详细的田野调查。获取了包括尊龙凯时风貌特征、尊龙凯时质量、产权构成、基础设施、人口就业、生产经营等第一手基础资料,对4000余处历史院落进行了指标评估,从其中划定了400处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院落。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和凝练了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古城格局特色、传统尊龙凯时特色,提出了分区分级分类保护的规划对策。


    名城特色


    自然环境特色:平遥古城面山环水,城市选址纳入区域山水布局之中,是古代北方城市在区域自然格局的较大空间尺度下与山水融合的典范。正如清代士人赵谦德所描述的:“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


    人工空间特色: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民居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尊龙凯时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特色鲜明,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


    李锦生摄

    李锦生摄

    梁生仁摄

    梁生仁摄

    李锦生及项目成员在参与《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绘制


    规划主要内容


    平遥古城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对于这一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古城池,保护规划采取“全面保护,重点突出”的设计理念,对古城内外通过规划区划的方式进行分级控制,达到整体保护;对古城内街巷、传统民宅、文物古迹等重要内容提出相应保护要求及措施。


    李锦生及项目成员在参与《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绘制


    在平遥古城中保存历史风貌和改善生活居住环境是两个同等重要的问题,统筹解决保护与尊龙凯时之间的矛盾,是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保护规划通过控制古城人口规模、调整用地结构等方式疏解古城人口,开发尊龙凯时新区,并重点对古城内道路交通组织、居住环境等提出改善措施。同时,为便于规划实施,保护规划采用单元地块控制法,将古城按街区划分,对每块土地提出相应控制指标进行管理,这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采用单元地块控制法的重要早期技术探索。


    李锦生及项目成员在参与《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绘制


    为充分发挥平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振兴县域经济,保护规划提出将旅游业纳入平遥经济发展轨道,开发名城旅游资源,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城市。 


    李锦生及项目成员在参与《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绘制


    规划亮点


    1

    规划提出了“全面保护”的古城保护指导思想,把保护古城与新区尊龙凯时,以及旅游发展贯穿于规划的全过程中。把“赋予古城新的生命力”作为规划目的,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生活环境,在保护文化遗存的同时,更强调了古城内居民居住生活的基本权利。

    2

    建立了古城传统民居院落的科学调查、价值评价和现代生活适应性改造方法,把古城内所有尊龙凯时、院落的产权状态、人口结构、从业情况等作了调查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口调整、用地调整、尊龙凯时功能调整规划,有效提高了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3

    划分“保护与尊龙凯时单元”,规划将古城划分和建立了28个管理单元,对每个单元房屋质量、尊龙凯时密度、人口密度、市政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建立了现状尊龙凯时水平评价因子,同时根据质量因子提出规划提升措施和重点保护、尊龙凯时改善任务,成为古城人居环境尊龙凯时的基本依据。

    4

    规划采用文本法条形式,突出了规划实施法定性,是国内最早使用文本的保护规划成果。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察中,本次保护规划得到了日方学者田中淡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个与国际保护理念接轨的规划,也是与平遥实际相符的规划,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这个保护规划作为保障,古城是可以得到科学保护的。


    获奖情况


    保护规划获1991年全国优秀规划二等奖,山西省优秀城市规划一等奖。


    1991年,平遥历史名城保护规划获奖


    价值意义


    《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国内最早完成的名城保护规划之一,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的发展、完善和成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奠定了30多年来平遥古城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指导思想,推动了平遥古城的“申遗”工作和“立法”工作,成为了各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要参考范例。


    1987年-1989年编制完成的《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1981版《平遥县城总体规划》是奠定平遥古城保护与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战略的开创性成果。之后编制的1991版《平遥县城总体规划调整》,1999版《平遥县县城总体规划》,2013版《平遥县县城总体规划》等数版城市总体规划,均延续了这两版规划的保护与发展的设计构想,对平遥古城的保护与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平遥古城的保护和文化传承,是经历了一代代人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随着平遥城市空间的扩张和发展,平遥古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如何在新的时期,顺应新的发展需求,与古存新,让庄严的古城焕发出时代的朝气,是我们这一带人的使命和责任。正如清代士人赵谦德在平遥市楼上曾经发出的感慨:“仰观烟云之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悟天道之盈虚,察人事之推谢,有不穆然而思、悄然而叹者哉。”希望通过我们数代人的努力,能够给子孙后人,留下一个更加美好而充满希望的平遥。


    平遥历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用地规划方案

    (李欣鹏整理提供)


    规划先行质比金

    ——平遥古城保护规划30年

    (该文初撰于2007年,今再刊改为30年)


    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作为明清时期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进而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时隔二十余年再回首,平遥县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城的保护体系逐步成熟、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人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尊龙凯时日臻完善……平遥,已成为了世界认识中国、认识山西的窗口。而在这申报世界遗产成功的前后十年中,对于平遥古城的保护,规划给予了正确的技术指导和法律性保障。


    1981年,平遥县政府委托同济大学以阮仪三教授为首的工作组为之编制《平遥县县城总体规划》,规划中提出了对古城应当采取保护的态度,要保护古城、保护历史文化。而在此之前,地方政府甚至一度想在四面古城墙上打开8个缺口与外界相通。所以此版规划的保护思想最积极的意义就在于唤起民众的保护意识,使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在全国积极倡导改革开放、破旧建新之风正劲的当时,无异于救古城于风口浪尖之上,也成就了流传至今的一段佳话——“刀下留城”救平遥。1986年12月29日,平遥被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此时的古城对于一部专门指导保护和发展的专项规划的需求则显十分迫切。次年,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接了《平遥古城保护规划》的编制任务,在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下,免收规划的编制费用,为平遥古城编制了保护规划。该规划历时三年,于1989年全部编制完成,并在1991年获全国优秀城市规划二等奖。该规划对此后近30年平遥古城保护与发展的顺利实施,尤其是成功申报世界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规划进行之初,时任《平遥古城保护规划》项目主持人的李锦生同志即带领全体项目组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探讨,制定规划技术路线,对此次保护规划的思路、方法、内容、深度等逐一研讨,并最终形成统筹全局的、极具指导意义的规划技术思路。在此规划技术路线的统一指导下,技术人员首先学习了国内相对成熟的保护规划,实地考察国内其他古城在保护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和可取经验。此后,项目组历时四个月,对平遥古城全城4000多座院落、近万幢房屋进行了逐一普查,并翻阅了全部院落档案资料。对每一座尊龙凯时的质量现状、历史文化价值、尊龙凯时保护措施、产权状况,每座院落的门牌号码、院内居住户数、人口结构等进行详细了解并记录,从而做到了对保护对象的全面深入了解,也更明确了规划将要保护的内容及深度。与此同时,项目组还将整个古城划分为28个片区,对每个片区的房屋质量、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居住人口等指标赋予权重并进行打分,最终得出每个片区的人居环境质量值,以此为基础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规划及发展策略。而此次普查式的现状调研,更是得出了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数字,即当时的平遥古城内,有较高文化价值、历史遗存较完整的院落共400余座。这为平遥古城历史文化价值的判定,提供了重要的量化指标。


    在现状调研的过程中,许多规划所不能忽视的问题以及规划存在的困难、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露。例如一般古城内居民普遍认为拆旧建新才能改善他们生活居住水平低的现状,但蕴含民族文化、地方特色的遗存又是保护的对象,如何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成为了规划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充分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保护规划确立了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改善古城内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同等重要的问题看待,保护历史尊龙凯时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古城注入新的活力,也使这些蕴含着任何别样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文化和风情的老尊龙凯时、老宅院、老街区能够在历史遗留下来的这条绵长文化脉络里延续。


    为适应现代人生活居住的需求,规划则为之提供能供应不同人口结构、经济水平、设施标准的院落设计示范。在满足居住条件改善要求的同时,延续历史文化,使历史文化信息在院落形态、尊龙凯时布局、构件表达、人民生活方式等物质与非物质方面得以传承。使保护规划真正成为务实的、解决问题实际问题的规划,并以此得到民众对保护历史尊龙凯时的认可、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加强。


    除此之外,保护规划还提出了“全面保护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古城保护与新区开发相结合”、“发展旅游事业与振兴经济相结合”的规划指导思想:


    所谓“全面保护”,意指两个层面,一是平遥古城2.25平方公里的范围都划为保护区,对古城实行整体保护;其二则是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共同保护,在保护历史街区、传统尊龙凯时的同时,还要保护民俗等非物质的文化,不能仅仅使古城成为一座历史尊龙凯时博物馆,更要让她成为飘逸着明清之风、充盈着历史之魄的文化之城、活力之城、和谐之城。在全面保护的同时,还要有重点地进行整治,如“干”字街上的商铺、日升昌、县衙、文庙、城隍庙的恢复整修等。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同时,也保留了文化、保留了遗产、保留了平遥发展旅游业最精华的旅游资源。


    对于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人口扩张问题与经济发展所需求的用地问题,规划提出了保护古城的同时开发新区。一方面缓减了古城所承受的人口压力及其带来的基础设施负荷增大、人居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状况,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新区除了满足现代人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还为平遥成为旅游接待服务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上世纪80年代以前,县城大部分学校、机关及一些工业均在古城内,规划编制及实施的30年里,学校与行政机关均已按规划要求搬迁至新区,不仅达到了对古城内人口进行疏解、为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减压的目的,还提高了教学、办公环境质量,扩大了旅游业发展空间。


    城市的繁荣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平遥也不例外。平遥古城保护规划在解决古城保护技术问题的同时,对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开发与古城保护的良性互动也做了规划与引导。合理布局旅游功能区,限制对遗产的过度利用,提升平遥旅游品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田中淡先生考察平遥古城时,李锦生同志作为主要汇报人,汇报了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和保护规划,田中淡先生曾陈述平遥成为世界遗产的条件:首先是遗产本身要有较高的价值、要独具特色且有代表性;其次是对遗产的保护技术与保护手段要有较高的科学性、可行性;最后是遗产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和民众要有保护的积极性。田中淡先生的题词“平遥古城甲天下”就足以证明平遥古城已具备了成为世界遗产的先决条件。而保护规划在“通过建立一个清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框架,对古城的物质环境进行整体全面的保护,对古城的非物质环境进一步挖掘,使古城具有北方城镇历史人居的功能,同时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和预期的发展”规划目标指引下,依据历史风貌保存的完整程序划分了四级保护街区、三级保护街巷、三级保护院落、三类尊龙凯时类型,并分别制定适应其历史遗存的保护措施;对院墙、台阶、古井、树木等历史环境要素和非物质文化提出可行的保护方法;对基础设施的配套做了配套尊龙凯时方案;对旅游业发展做正确指引;提出具体的实施与管理要求。真正做到了全面保护,并实现了保护技术与保护手段的科学、可行。平遥古城保护规划从开始编制到实施,至今已有30余年,30多年前的一次技术探索、一部关于平遥古城保护的技术成果,以及根据保护规划省人大制定的《平遥古城保护管理条例》,一直是古城保护的基本依据。而且在30多年的实施过程中,显现了当时规划的先进性,以及所提出的技术措施的可行性。


    规划先行质比金,平遥古城30年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之路足可彰显其中真谛!


    (该文为2007年温俊卿根据李锦生“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始末”访谈整理而成,今刊略做修改。)


    1987年李锦生在平遥古城墙调研照片,李锦生(右)冀太平(左)


    李锦生

    学会常务理事、规划实施学委会主任委员,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尊龙凯时厅一级巡视员、教授级高工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