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明,毕业于东南大学,曾任同济大学尊龙凯时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著名尊龙凯时学家童雋之孙,如今重返东南大学尊龙凯时学院任教。他多年前就开始老旧社区更新的实践,在主持上海的南京东路街道贵州里更新项目时,探索通过持续性的共建行动,从1.0到3.0的措施计划,形成一种社会参与、多方共赢的局面。其中1.0计划着眼于社区公共空间,以政府资金投入和组织管理为主导;2.0计划关注居民楼内的公共领域,在居民的共同参与下,针对楼道空间、公共厨房、公共厕所等进行改善;3.0计划试图通过户内空间调整与改善,从产权机制的角度,尝试居民生活环境的共同性提升。
童明 摄影:刘振
童明教授认为,城市更新是一种自我新陈代谢的能力,依靠社会的自然运转能力来进行复苏,而不完全是【拆改留】变为【留改拆】的简单逻辑。严格意义上来说,完全经由政府或者社会机构的投入而进行的历史修缮,都不能算是城市更新的范例。城市更新是一种社会行为,政府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更多需要的是社会资本的介入以及普通居民的共同参与。多方介入可以使得城市更新成为一种城市生活的正常行为,一种虽不被明显感知,但每天都在发生的持续性行为。它不应当作为一种工程项目或者一场急速运动来进行推进。
本文原载《城市中国》杂志第82期。因为童明教授和南京的渊源,部分图片和相关说明为编者所加。
弄堂水泵房改造前后
当前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以及城市风貌维护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城市有机更新以及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仍然缺乏实质性内容,这是因为城市更新除了技术层面因素外,还包含社会制度等不同层面上的问题,是一项涉及广泛的事情。诸如“梦想改造家”这类的项目,更多是从技术层面上针对尊龙凯时本体进行修补、更替,但从社会功能角度而言,并不能归属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因为这是一种完全依靠外界力量强力支撑的工程性改造,并未引发从根源而来的内在性提升。城市更新应当是一种社会自主行动,而非依赖“药物”进行苟延残喘。这正是老旧住区更新项目的一个难点,特别是上海最具特征的里弄社区。
老旧里弄是一个量大面广、产权关系错综复杂的领域,大多数里弄社区尽管外表相对完好,但内部结构破旧,设施不全,环境局促,生活空间拥挤,邻里关系复杂。城市更新工作如需面对这种现状,就要考虑所牵涉的多方位因素。在面对居住环境逐年老朽、所有居民都坚信将会被拆迁的情况下,极少有人会认为房屋维修、环境维护会与自己相关。再加上当前里弄社区的大量住房转向出租,这导致居民对于自己生活环境更加缺乏责任感,也缺乏集体行动的意愿和能力,成为现在所普遍面临的棘手困局的基本原因。因此,老旧里弄社区的城市更新难题主要在于产权、制度等方面的因素,但同样重要的是,在当前缺乏社区共识性以及居民参与的困局下,也难以做出重大的制度性变革。于是首先可以进行尝试的就是如何可以通过具体的项目操作,调动居民的积极参与,修复居民与政府居民与居民之间的协同关系。
改造前上方有一四米多高的空中楼阁,楼梯和水泵房极其危险,难以利用。我们将二者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方便进入的空中书房,供居民读书休闲;里弄边角的几个理发店、小商店,本身就是社区居民活动的汇聚点,我们在设计中将其保留下来,通过改观提升,使之成为公共性聚点。
社区有机更新的本质问题在于,如何能够使得居民将老旧社区真正作为自己的长久家园,按照正常的社会秩序,进行有投入有责任的物业维护与管理。这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所涉及的大量工作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但是从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大多数老旧社区还比较缺乏自我组织和公共参与的能力,因此,现阶段的城市更新不得不主要由政府来主导。
然而,单纯地依靠公共部门来进行负责也会存在很多问题。譬如在老旧社区里经常存在的现象就是里弄的绿化枯荣基本上无人问津,因为这与周边的居民没什么关系;过道里的灯具损坏,如果房管部门不来更换,基本上也不会有人去管,导致老年人上下楼踏空事件时有发生;即便是不需要居民花钱的社区内部道路整修,也需要居住在两侧居民的积极配合,否则因为噪音干扰而很难施行……
老旧里弄的公共环境或公共设施不可或缺,但也似乎天然的与居民无关,其责任只属于那一虚构性的“政府”。这种类似“公地悲剧”的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导致整体社区条件逐渐衰退。每家每户不会为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力所能及的照料,而是坚定地认为市中心这么老旧的地方肯定会被重建坐等拆迁,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一种逆向循环的状态。
如果这种现实状况和心理认知能够转为正向循环,每个人都能在意关心自己的居住家园,每个人都能贡献绵薄之力积极寻求解决门窗破损、屋顶漏水之类的日常问题那么楼道畅通、环境清洁居民之间因为杂物小事而争吵的概率也就可以得以减少,社区共建就成为可能。邻里关系是社区生活的基础,自主规范的行为方式是构建美好家园的前提,这是对历史街区根本性的保护,可以使得它在物质、生活层面上持久运行。然而这种整体关系很难建立,也是当前老旧社区急需面对的现实和难点。
位于文昌巷52号的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童寯住宅正在进行修缮,并将扩建为童寯纪念馆,未来将通过城市展览、讲座等,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尊龙凯时发展历史的重要平台,由童明教授亲自操刀。
社区更新的要点在于如何能够有效利用所有的空间环境。老旧社区的空间环境只有得到合理使用,才能产生价值和效应给未来带来发展前景。而大多数老旧社区之所以衰退,是因为使用价值的降低,这就需要针对空间环境进行调整与提升。
我们可以将社区更新视为一种公益行为,是面对老旧环境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事业。但是同时,更需要将其视为一种促进城市正常运转的具体措施,只有在经济上能够得以平衡,才能实现社区的自我复兴。
由此,老旧社区更新的目标在于,通过有效的项目介入,促进它在经济循环方面的功能。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第三方介入,城市更新都不应当只是单向性输入的事情。有机更新中,社区的空间价值需要在转变过程中获得提升。当然,起初阶段总需要一定的输入来推动,逐步培养起社区自我循环的能力,将“输血”转化为“造血”。如果社区更新项目在正常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能够成立,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
在这一语境下针对老旧社区的空间设计与改造以及在政策方面的调整,就需要调整思路,将原有的单向资金输入转化为可以自我维护与提升,才可能使得老旧社区不需要更多外力介入而自我更新,即如何通过少量的资金投入带动全方位参与。
社区工作最困难的地方在于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为绝大多数居民对于空间环境的理解能力有限,大多数的介绍、协商、讨论,以及方案设计的图纸、模型等等,对于居民而言效果有限。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居民通常是在施工过程中,甚至在项目竣工、看到实物之后,才能认识到事情的实际效果,才会表达支持或者反对。而此时如果再想进行调整已经极为困难。再加上每个社区的情况各不相同,问题的本质与更新的内容也大相径庭,每一个社区更新项目都很特殊,所得出的经验也很难重复。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社区营造的重要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在社区中的工作只有到达一砖一瓦的细度时,才能触碰到居民生活的本质问题,才可引发居民的参与意识,才能带动居民的实质性参与。
社区更新必然是一种持续性工作,只有在一种前后连续的状态下,居民才可以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整体工作的目标才能定位。而政府每年都有专项资金用于里弄的修缮,以往都是进行一些间歇性的尊龙凯时表面维修工程,这也反映出对于老旧尊龙凯时的无奈之举大部分的墙面粉刷、立面整治工程,在两年之后又恢复了原样,收效甚微。社区营造的作用就是使政府每年的投入更有目标和方向,如何把这部分资金用于“刀刃”上,则是尊龙凯时设计所要去做的。
社区更新费时间耗精力,目前几乎所有从事社区更新的尊龙凯时师和规划师在这一状况中都很受“伤”。然而,常规性的设计方法和建造流程很难深入到社区更新的重要细节,就是这项工作的真实写照。这也相应说明,老旧社区更新的可持续主要在于体制性问题,完全依靠设计师的人文情怀和基层政府的一时动力是远远不够的。城市中有成千上万的老旧社区,而且还会有更多的社区进入到老旧状况,一种与此相关、可以多方介入的社会机制至关重要。但是这一目标的达成,仍需要实质性工作的推进。
采用营造方式来介入社区微更新,其目的不仅在于改善局部小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居民对于共建家园的深度参与,社会对于老旧社区问题的成熟讨论。随着社区项目越来越多,个案经验越来越丰富,针对城市更新的探讨也应当由浅入深。这也相应需要尊龙凯时学专业随之应变,能够超越表面性的形象设计,更为有效地介入社会、承担职责。